guo68.com

沧州:条条大路通销售 - 网上卖枣

发布时间:2013-02-17 来源:中国水果交易网 作者:殷桃小娃子 阅读:(1213)

【导读】

 河北沧县崔尔庄镇孙崇坞村村民孙大森是一名典型的“网商”,“从今年10月份小枣上市到现在,俺已经在网上卖了5000多公斤枣了。

 河北沧县崔尔庄镇孙崇坞村村民孙大森是一名典型的“网商”,“从今年10月份小枣上市到现在,俺已经在网上卖了5000多公斤枣了。”孙大森骄傲地说,“今年小枣行情好,市面上每公斤在13块钱左右,俺在网上一公斤能卖到20块钱。”

  孙大森家种了500棵枣树,每年光自家就能收获5000多公斤枣。之所以想到网上开店,源于一次与客户商谈。孙大森从2000年建起烘干房干起了经营干枣的买卖。“往年临近打枣时节,一碰到连阴雨,俺们枣农就遭罪了,眼瞅着一堆堆浆烂枣被拣出来,大伙儿甭提多心疼了。为了克服浆烂造成的损失,俺从2000年自家投资建好了烘干房,大伙儿打下来的鲜枣直接“托付”给俺就成了。”孙大森笑着说。

  2000年小枣欠收,收购价格翻了一番,高价让外地枣商望而却步,家里打下的枣卖不出去。孙大森开始联系新客户,客户希望他能通过网络发样品过去,看完样品再决定是否订购。客户的这番要求一下让孙大森的思路豁然开朗。“干脆自己开家网店,这样客户通过图片,需要什么直接在网上就交易了。”孙大森有了新目标。随即他在淘宝商城注册了一家网店,开始做起“农民网商”。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年他不仅在网上把自家的枣卖了,还捎带帮村里其他种植户卖掉了2000多公斤。

  “网商”日落而忙

  “与农村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刚好相反,俺通常都是依着顾客的时间做生意,跟上班族倒着来。”黄骅滕庄子乡孔店村刘金柱告诉记者,“网购顾客主要是年轻的上班族,晚上8点到12点是他们网购的黄金段,这段时间俺就开始忙着招呼生意,晚上12点前从没睡过觉。”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网购已成为年轻消费群体最时尚的选择,刘金柱也不例外,起初他就喜欢在网上买东西,用他的话就是“不出家门口就把钱花了。”长时间在网上消费,刘金柱突然消费出了灵感。“自己上网淘宝图个方便,如果把自家的冬枣也放到网上,岂不也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轻易就能吃到俺们这儿的冬枣。”于是,刘金柱把自家的冬枣“晒”到网上。

  刘金柱打开了自己在阿里巴巴网上的一家网店,网店主要经营鲜冬枣、脆冬枣、送礼佳品、快捷实用装、家庭实惠装……各种包装的冬枣产品布满了网页。“像普通的鲜冬枣,在市场上平均价格每公斤12块钱左右,在网上每公斤最少能卖到20块钱,就这样顾客们还抢着拍呢。”刘金柱笑着说。“俺晚上接单,白天联系物流发货,一年网上给俺销售2万公斤枣不成问题。”

  网络打开农产品销售一扇窗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农民凭着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把椅子,坐在家中卖自家的产品,成了网店老板。孙大森和刘金柱在网上探路,是当前土特产网络销售的一个缩影。与大宗农产品不同,土特产常常植根于特定地域,这既可能是优势,因为“特”而获得更高的收益,成为产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资源;同时也可能是劣势,因为信息不畅和运输困难而困在当地无法变现。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的异军突起,正好克服了上述劣势,为特色农产品销售带来了新路子。

  一般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须经历“农民-产地小贩-产地大贩-长途运输户-销地大贩-销地小贩-市民”等多个环节,层层加价推高了菜价。互联网不仅能帮助农民卖农产品,还可以至少减少两三个中间环节,让消费者得到实惠。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发展,农产品触网,农民、市民零距离购销,一个全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经由网上发布果品信息的农民已有不少,但真正通过网络开展网上交易,实现电子商务便捷、低成本的还不多。多数农产品交易还是实地钱货两讫的传统做法。尽管如此,不少果农对将来“点击鼠标就卖果,打开网页能收钱”的交易模式充满向往。

  农产品一旦形成有包装的食品,网络销售还将受到工商局的监管。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发放营业执照电子标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要求所有网络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经营户,必须有证照齐全的实体店,且在网店加挂营业执照电子标识;要求所有网络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经营户、批发商,要在其网页醒目位置公开或者链接所经营食品的质量检测报告和营业执照、食品市场准入证、食品流通证、零售商需公开或者链接食品安全一票通票据。同时也提醒农民要对从网络上认识的收购商充分了解,不要盲目相信他们自报的信息,可向当地农业部门请求帮助查证其身份。再次,不要随便采用“先给货后汇款”方式,以防人去财空。此外,农民如果对网络不熟悉,也不要轻易尝试,尽量找合作社等正规组织帮忙。